当前位置:{dede:field name='position'/}

西关大屋上焕彩生辉的套色西关玻璃刻画

 


 当你在广州酒家、泮溪酒家、南园北园这些百年老店叹早茶时,是否曾留意窗格上那些流光溢彩的图景——蓝色、红色、黄色、绿色的玻璃底子上,刻画着山水、人物、花鸟等中国画画稿,又或者刻画着一些寓意吉祥如意的图案。这就是清末民初最早出现于广州,曾经在西关大屋上焕彩生辉的套色西关玻璃刻画。

  下面,我们请广州大学岭南建筑研究所所长汤国华、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馆长黄海妍等专家,一起来解密这一中西合璧、唯广州及珠三角地区独有的建筑装饰工艺。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江粤军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忧子

  讲述

  光影迷离曾耀老西关

  在上下九路一带长大的汤国华,虽然不住在西关大屋里,但对套色玻璃刻画的光影效果印象深刻。“不同颜色的玻璃会透出不同的光柱,光柱会随着太阳的移动不停走动,看起来斑驳迷离,很美。白天,外面比较亮,要在西关大屋里面看,才能感觉到套色玻璃刻画的美。晚上,屋子里亮起了灯,外面比较黑,套色玻璃窗心的光影落在石板路上,如梦似幻,有霓虹姿色又有文化情调。”

  不过,即便到了今天,一些西关古建筑修复要用到套色玻璃,主要仍然依靠进口。如为泮溪酒家、南园等做过修复工作的邵成村师傅,就多次从德国买回套色玻璃。因为可以在上面进行再创作的套色玻璃,透明度要求非常高,整块玻璃必须看起来很晶莹,颜色也很均匀,且没有小气泡,目前国内挺难做到。汤国华说,现在用氢氟酸蚀刻的传统工艺几乎失传,改用喷砂蚀刻新工艺,这种产品的图案文字只是无色透明,没有金银光泽,艺术价值降低。

  另外,现在也有一些仿古建筑上,会采用一些看起来也是有颜色有图画的玻璃,但有的其实是把颜色画上去以后,放到电炉上“焗”出来的。汤国华表示,这种只能叫做“彩绘玻璃”。还有一些干脆是贴了一层彩纸上去,那就更不能和套色玻璃同日而语了。

  历史

  材料昂贵终致湮没无闻

  据陈家祠馆长黄海妍介绍,套色玻璃蚀刻工艺是1893年由清政府一位姓黄的外交官从美国带到广州来的。他在广州定居后,便用从欧洲进口的套色玻璃做了一批蚀刻工艺品送给朋友,后来又收了一位名叫郭志泉的年轻人为徒,并将套色玻璃刻画工艺传给他。师傅去世后,郭志泉成立了公司,专门从事套色玻璃刻画工艺,又带出了一批徒弟。

  由于套色玻璃既能遮阳、隔热,又能起到很好的装饰效果,大受广州市民欢迎,西关大户人家喜欢订做大批套色玻璃刻画装点门窗。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的套色玻璃刻画制作进入鼎盛时期。

  然而,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依赖进口的套色玻璃货源中断,到上世纪40年代末,套色玻璃刻画工艺在广州几乎绝迹。直到1958年,著名园林建筑专家莫伯治把从损毁严重、即将清拆的十三行行商花园如小画舫斋、钟家花园等处找到的一批清末民初套色玻璃刻画,转用到准备恢复经营的泮溪酒家和北园酒家。

  此外,上世纪80年代初,广州市红棉雕刻工艺厂曾恢复过套红玻璃刻画制作,但终因进口材料昂贵,工艺技术人员流失,这门岭南地区的“独门绝技”,又长期湮没无闻。

  一些老西关大屋上的套色玻璃刻画,则到了私人藏家手里,或者流入对这门工艺仍情有独钟的老店里。广州酒家副总经理赵利平说:“修建于上世纪30年代末的广州酒家文昌路店,一二楼的房间窗户上用的就是当时的套色玻璃刻画精品;1983年老店扩建,我们又从民间收购了一些补充进去。”

  技艺

  德国专家大叹惊艳 画风可随季节变更

  过去的大户人家会根据季节的不同,轮换不同“画风”的套色玻璃窗扇,春天看柳叶春风,冬天挂寒梅雪景……因此这些套色玻璃窗是可以上下移动、变换导轨的。

  黄海妍告诉记者,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制作套色玻璃刻画的艺人们已能够按照画面题材的需要,用不同浓度的酸性溶液,配合不同的腐蚀时间,或进行多次腐蚀,达到“退晕”效果,让画面产生深浅、浓淡、明暗、虚实的变化,把物象的远近、阴阳、向背都反映出来。因此,从模仿宋人山水画的笔意,到表现芥子园画谱风格,乃至搬用广东国画研究院画家的画稿,艺人们制作起来,都可谓得心应手。

  邵成村也告诉记者,这些近百年前留存下来的套色玻璃刻画作品,让今天的欧洲玻璃制造专家们啧啧称道,“与我们打交道的这家德国玻璃公司,其经理曾经来过广州三次,看到过去留下来的套色玻璃窗心后,大叹惊艳。他认为欧洲的套色玻璃到了广州艺人手里,才真正显示出它的艺术价值,可谓珠联璧合。”

  作为建筑修复专家,汤国华则对当年这些套色玻璃刻画的移动“机关”深为赞叹。“过去的大户人家,很讲究生活情趣。他们会根据季节的不同,轮换不同‘画风’的套色玻璃窗扇,春天看柳叶春风,冬天挂寒梅雪景……因此这些套色玻璃窗是可以上下移动、变换导轨的。现在余荫山房的套色玻璃窗心,就还保存着这样的构造。”

  “沧海拾珠”十年 只为接续“绝艺”

  虽然套色玻璃刻画工艺有如沧海遗珠,失落多年。但随着大家对传统手工艺品关注热度的提高,一些有心人开始力图重拾这一给岭南建筑锦上添花的独特工艺。近日,记者联系到了自十年前开始致力于套色玻璃刻画工艺复原研究的吴广标。

  吴广标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打小就熟悉套色玻璃刻画,“过去我家在东山区,一些老别墅会用到套色玻璃刻画,我还常到荔枝湾一带走亲戚,西关大屋的套色玻璃刻画就更多了。”

  尽管没什么绘画功底,但吴广标清楚,工艺美术跟画画并不完全相同,最重要的还是雕刻技艺。他反复研究前人留下来的套色玻璃刻画精品,不断尝试氢氟酸的配方,还专门跟玉雕师傅学习雕刻技艺。“玉雕和套色玻璃雕刻差别还是很大的,一些基础技法可以借鉴,其他仍要靠自己摸索、探寻。过去真正做得有神韵的套色玻璃刻画作品,都是采用复合工艺,蚀刻和手工雕刻相结合,才能产生渐变效果,所以,钻研手工雕刻技艺也很重要。”

  当然,吴广标不会拒绝辅助性的当代技术,譬如用电脑进行初期设计和打稿,就比过去纯手工勾画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十年的不断努力,目前,吴广标做出来的玻璃套色刻画,无论花鸟、人物作品,都颇为自然生动。

  小资料

  何谓套色玻璃刻画

  套色玻璃刻画特指清末民初,广州工匠采用从欧洲进口的套色玻璃,吸收美国的氢氟酸蚀刻技术,创造出独具岭南风貌和地方特色的工艺品。这些套色玻璃刻画主要用于建筑装饰,做屏门的格芯和窗扇的窗心。

  套色玻璃制作方法

  先在套色玻璃上倒上石蜡,再用针刀于石蜡上把画稿的形状挑出来,倒上氢氟酸后就能把失去石蜡保护的有色玻璃层腐蚀掉,然后洗去石蜡,整个画稿就呈现在套色玻璃上了。

  与满洲窗玻璃有别

  满洲窗,指的是清朝康乾年间,西方人将教堂的彩色玻璃进献给朝廷,并被用在皇宫或王府的门窗装饰上,切割成一小块一小块后用木格拼接成一些几何形图案或花纹。这种玻璃之所以能够产生不同的颜色,是因为在二氧化硅中加入了一些稀有金属;譬如加入一些黄金,烧出来的玻璃就是红色的。

  而西关大屋所用的套色玻璃,虽然也是西方人的发明,不过,最初却是由欧洲商人带到广州来的。这些玻璃很薄很透明,只有2mm左右,是双层的,上面一层为带颜色的镀膜,有蓝色、红色、黄色等,下面一层是无色透明玻璃(又称“清玻璃”)。有色玻璃膜如被氢氟酸腐蚀后,无色的一层就会显现出来,呈现出以透明彩色为底的含金银光泽的痕迹。

彩绘玻璃穹顶  教堂玻璃  玻璃穹顶  采光顶  彩色玻璃穹顶  教堂玻璃屏风  镶嵌玻璃定制  彩色玻璃窗屏  彩色玻璃门窗  西关玻璃  热弯玻璃